一、 生殖系统的变化
胎盘分娩 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官复旧,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
1.子宫
分娩开始时,为了将婴儿生出来,子宫会加速收缩,这种收缩在分娩结束之后也不会马上停止。此时的子宫收缩主要是为了防止发生大出血并促进恶露的排出,这一过程称为“子宫的恢复”。一般来说, 子宫要恢复到未孕前的大小,需要6 ~8周的时间。
(1)由于产后子宫体积突然减小,子宫体肌纤维发生收缩,产后1周子宫恢复至约妊娠12周时大小,产后10天子宫进一步缩小至盆腔内。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未孕时大小。
(2)子宫的重量。
未孕时,子宫的重量大约为50克。分娩后不久,子宫的重量约为1000克。产后1周,重量减轻到之前的一半,大约500克。产后2周,约为350克。产后5周,约为200克。产后6~8周,恢复到孕前的重量,大约60克。
(3)子宫底。
未孕时,宫底的高度位于骨盆内,手在体外无法摸到。分娩后不久,在肚脐下方5~6厘米处能触摸到子宫底(子宫的最上面)。在分娩后12~24小时,子宫底返回到肚脐的高度,这是由骨盆肌肉的张力得到恢复以及膀胱内充满尿液所引起的,是正常现象。
产后第3天,子宫底又降到与分娩后不久时相同的高度。产后第4天,子宫底降至肚脐和耻骨之间。产后第6天,降至耻骨上方2~3厘米处。产后第8~9天,降至与耻骨处于同等高度。之后进入骨盆之中,手在体外就无法触摸到了。
(4) 子宫颈管。
子宫颈管的恢复是非常迅速的,分娩后不久为6~7厘米长,产后仅8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长度。另外,子宫颈管的内腔在产后第3天将缩小到2指宽,在产后第10~12天则缩小到1指宽,并且在产后第4周外子宫口关闭,并形成横裂。
(5) 子宫腔的长度。
正常状态下,子宫腔的长度约为7厘米。分娩后不久,子宫腔的长度增加到15厘米左右。产后1周,子宫腔的长度约为12厘米。产后2周,子宫腔的长度约为10厘米。产后3~4周,子宫腔的长度为8~9厘米。产后6周,子宫腔的长度为7厘米,基本恢复到孕前长度。
(6)子宫内膜再生。
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,胎盘附着部位面积立即缩小,动静脉血管收缩,出血停止。此后,子宫内膜表层随恶露排出。
产后3周由新生内膜覆盖子宫腔。产后6周,胎盘附着处子宫内膜全部修复。
2.阴道
阴道也是在分娩之后就开始恢复,肿胀日益缓解,阴道壁的松紧度也将恢复。分娩后不久的阴道壁呈青紫色,有些肿胀,没有褶皱。在产后1周左右,阴道恢复到分娩前的宽度;在产后4周左右,再次形成褶皱,基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。但是,旦之前有过分娩经历, 阴道则无法 完全恢复,要比分娩前略微宽一些。
3.外阴
外阴部也是自分娩后不久就开始恢复,肿胀也开始缓解,并恢复到店来的松紧度。聚积的色素在产后6-8周内慢慢消退,最后略微有些残留的痕迹。骨盆底部肌肉群一般需要4 ~6周才能恢复到孕前的状态。
4.盆底组织
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轻度撕裂往往在产后1周周左右右得到恢复,而比较深的会阴撕裂或较大的裂痕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痊愈。
由于盆底肌肉及筋膜过度伸展及部分撕裂,其弹性减弱,轻者通过产后锻炼健身避免增加腹压可恢复正常,重者如没有得到及时修复,则可能引起阴道壁膨出和子宫脱垂。
二、乳房的变化
怀孕的时候,乳房不仅受到胎盘分泌的雌激素、孕激素的作用,还受垂体催乳素、生长激素、胎盘催乳素以及胰岛素、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影响,使乳腺进一步发育,乳房变得肥大,做好了分泌乳汁的准备。但是,这时候并不能正式泌乳,因为垂体催乳素受到了抑制。
婴儿一旦出生,胎盘随之娩出,于是体内的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浓度显著下降,从而解除了对催乳素的抑制。催乳素随即发挥作用,乳汁也就源源而来。
三、消化系统的变化
妊娠期胃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,故胃内的酸性内容物可逆流至食管下部产生“烧心”的感觉。而且,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量减少,胃排空时间延长,容易出现上腹部饱满感,因而,孕妇应防止饱餐。同时,由于肠蠕动碱弱,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延长,容易出现便秘,常引起痔疮或使原有痔疮加重。
分娩后,妇女在产褥期内,胃、小肠以及大肠逐渐恢复正常位置和功能,胆囊容易向十二指肠排出胆汁,消化系统逐渐正常,但由于腹压功能降低,仍常有便秘现象。正常情况下,产后消化系统1-2周就可恢智正常。
四、循环系统的变化
孕期心脏的负担增加,血液流动的速度加快,心跳每分钟增加10~15次,血容量也在增加。虽然分娩后胎儿离开了母体,但是在产后最初的3天,由于子宫的收缩,大量的血液从子宫涌人体循环,加之孕期产生的液体,产妇血容量将增加15% ~25%,血液进一步稀释,肾脏的利尿作用将增强。所以,产后初期产妇的心脏负担最重,心脏搏出量将增加到35%,但一般健康的产妇都是可以承受的。循环血量在产褥期结束后才能逐渐恢复正常。
不仅如此,孕期和产褥期早期母体的血液处于高凝血状态,这对于预防产后大出血有利。但这种状态下需要谨防下腔静脉血流缓慢导致血栓的形成。这种高凝血状态要在产后4周逐渐恢复。
产后及早做适当的活动,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正常。